4000-169-679

首页>行业资讯 >汽车软板之造车新势力的隐忧,正在暴露

汽车软板之造车新势力的隐忧,正在暴露

2022-08-25 11:30

汽车软板小编了解到,无可否认,电动车这个行业还是欣欣向荣,未来无限可期,但台面上风光,台底下却是暗流涌动。

这一次,我们先放下那些传统的分析指标,试着用另外一个角度--用户体验去看待各家电动车企。

从功能讲,汽车就是运输,理论上只要能够完成这个过程的,就完成了汽车最基本的功能,现在的电动车技术,大部分的专利都来自于特斯拉,而特斯拉已经免费公布了这些专利,其他的像混动、增程式,也没有过多的专利壁垒。大家都是基于共同的底层架构,能有多大差别?

至于其他的,像外观内饰、智能化水平、品牌度,就各花入各眼,当然这些也很重要,但和最基本的运输功能比起来,似乎又不那么重要。而且,这些功能其实也跟售价有关,比如要对标BBA的电动SUV,用料肯定比20万的SUV要好,而既然给不起高价格,差点的外观内饰,智能化水平低点,不也能够接受吗?

汽车软板小编了解, 过去这些年,新势力的曝光度很高,而传统势力则总是被揶揄为“诺基亚”。但现在你会突然间发现,现在传统势力也赶上来了,比如吉利、广汽、长安的月销量,已经是三家新势力的两倍,后者却被放到了后面。

要说动力,大家都是一样的架构,用一样的电池,输出一样的动力;要说智能化水平,特斯拉确实要技高一筹,但除了特斯拉,其他的国产车、外资车,在配置和功能上,基本都是大同小异了。

其实放眼整个汽车行业,只要是同级别的车企、同级别的车型,相差不大是惯例,你真能找出奔驰GLC和宝马X5的巨大差别?真能找出丰田凯美瑞和本田雅阁的巨大差别?

要真的说差别,那只能是品牌、调性、外观上的,而不包括最原始的汽车功能。

更重要的是,传统车企和一些二线新势力,正在*地避开和三家头部新势力的竞争,抢占低端车市场,大量推出10-20万的车型,不管是销量还是利润,谁都无法否认这个市场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再去重新审视现在的电动车企,结论就清晰很多了,新势力只能说抢了个先机而已,它们的流行,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当初传统车企观望情绪太重,迟迟不肯试水,其他的造车势力又没那么快造出来。现在,传统车企,包括二三线的势力开始放量,这种先机红利就慢慢萎缩甚至消失了。

所以,现在新势力要比旧势力紧张得多,如果说过去是旧势力担心会成为“诺基亚”,那现在,还真说不准谁是“诺基亚”。

新势力的隐忧,正在逐渐暴露。

电动车行业的内卷,或许超过了很多人预料,谁能够笑到最后的话题,又一次浮出水面。

其实我们也没有答案,因为这些都要等以后才能验证,但电动车这门生意想要笑到最后的,一定是要有一些基本的支撑优势,比如技术路线。

被人说得最多的就是混合与纯电的竞争,既然是新能源汽车,却需要加油,这多少给人打擦边球的感觉,上海就提出要取消增程式汽车绿牌。增程式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真的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有存在的价值,为何当初被很多车企放弃?如果增程式是电动模式,那纯电何必存在呢?马斯克all in纯电,是不是可以当成一个笑话?

所以两种技术路线必然有对决的一天。业界一直存在这种观点,混动也好、增程式也好,都是过渡路线,存在的理由在于里程焦虑。现在看来,快充技术很难在短期内有突破,换电商业化也还在推进中,所以混动、增程式之类车型还有日子可以过。

但这种日子更像是温水煮青蛙,典型的如理想汽车。客观地说,仅凭一款车能够月销上万辆,确实值得称道,而且在盈利指标、费用指标上,理想是三家之中的一个,但回过头来看,这些都是拜一个折中路线所赐。

这就好比,别人在前面顶住炮火,开疆辟土,看上去伤忙惨重,你躲在后面,当然少了很多压力,而且业绩看上去还不错。但一旦前方形成突破,别人自然就蹦上去了,到那时,即使你再发力,也很难追赶得上。

当然,这也是理想的无奈,因为当年资金有限,起初连增程式都没打算做,只是做老年代步车,如果all in纯电,很可能活不到今天,所以找了个“曲线救国”的路线,也确实押对了宝,甚至可以说凭借一己之力带活了这个曾经被大车企放弃的技术路线。

汽车软板小编了解,不少车企介入了增程式,连华为加持的赛力斯都推出了M7问界增程式车型,眼馋的就是理想ONE热卖,也侧面证明这个路线是有生意可做的。

但温水煮青蛙的问题在于,表面的舒服掩盖了很多深层次的风险,除非增程式最后能够击败纯电,否则在纯电路线上步伐太慢,理想后续的发展动力,很可能趋弱,和其他all in纯电路线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不管是技术实力、资本实力、车型数量,理想都在三家新势力中垫底,加上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传统车企推出增程式车型,理想要面对的竞争压力,只会越来越大。按照理想的规划,要2024年才会有纯电车问世,那个时候的市场竞争,只会比现在更激烈,它所要面对的,是后面大兵压境,前面又没看得到竞争对手的背影。

一个企业,最终能不能走到最后,取决于一些很底层的战略性思考。

在电动车这个行业,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车企间千差万别的战略性思考。

比如特斯拉,很热衷做制造方面的创新,什么一体化压铸、内饰简单到掉渣,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限度降低成本,扩大销量。

你可以看成是马斯克对于普及新能源伟大梦想的紧迫性,也可以看成他有软件收费打底的小心思,但回归到核心的思考,就那么一点,汽车应该卖便宜,而不应该卖贵。这跟苹果是反过来,反而跟小米、比亚迪有点类似。

所以,如果谁认为特斯拉的车会越卖越贵,或者认为特斯拉降价是割韭菜,那真的是完全没理解老马的战略性思考。

也有一些新势力,用的是苹果的思维,产品要往高端发展,东西要越卖越贵。从商业的角度,这种想法无可否非,毕竟卖贵了可以多赚钱,特别是在财务依然亏损的情况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贵货就必须能够提供与之相匹配的一切,否则会被人诟病收智商税。

从头部新势力的产品来看,性价比上并没有太多优势,说白了还是卖贵了,现在传统车企不断出新车、二线品牌力又不断抢占低端车,新势力自然就成了夹心饼干。

所以,要打破内卷,与其不断涨价,倒不如想想有没有可能降价,以价换量。当然,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降价与否还得取决于成本、订单、产能、品牌以及消费者可能的反映,一些订单较多、产能又很满的车企还不用考虑这些,但如果订单不足,产能又有空余的,早降价,早超生。

新势力的月销量已经出现增速放缓的迹象,或者说离瓶颈越来越近,加上竞争加剧,未来的增长,只能更多地寄望于新车型,没有其他路可走了。

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还是一条超级增长赛道,但是越来越公司涌入,越来越多车型的推出,整个赛道已经从蓝海变成红海。

当初的很多预言,也已经被证伪,比如嘲笑旧势力是“诺基亚”的,又比如简单地用智能手机逻辑去套用电动车的,再比如大放厥词要把特斯拉打得满地找牙的。

实际上,造车这门生意的困难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不管是抢了先机的新势力,还是后知后觉的旧势力,没有谁能说自己有把握赢得未来,一轮又一轮的优胜劣汰还会不断上演。

网友热评

回到顶部

关于深联| 手机FPC | 平板电脑FPC | 工控FPC | 汽车FPC
医疗FPC | POS机FPC | 消费电子FPC | 站点地图|深联动态

粤ICP备11062779号 集团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展景路83号6A-16-17楼
深圳深联地址:深圳宝安区沙井街道锦程路新达工业园
赣州深联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
珠海深联地址: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融合东路888号
上海分公司地址:闵行区闽虹路166弄城开中心T3-2102
美国办事处地址:689, South Eliseo Drive, Greenbrae, CA, 94904, USA
日本深聯地址:東京都千代田区神田錦町一丁目23番地8号The Sky GranDEAR 三階

立即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