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169-679
电池性能可以决定电动汽车的使用体验,从行驶里程到充电时间再到汽车的使用寿命。现在,人工智能已经使像在加油站给电动车充电这样的梦想更有可能成为现实,并可能有助于改善电池技术的其他方面。 几十年来,电动汽车电池的发展一直受到一个主要瓶颈的限制:评估时间。在电池开发过程的每个阶段,新技术都必须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测试,才能确定它们的寿命。但是现在,由斯坦福大学教授斯特凡诺埃尔蒙和威廉觉领导的一个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将这些测试时间减少98%。研究小组测试了他们的电池充电速度的方法,他们说,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电池开发管道的许多其他部分,甚至非能源技术。
疫情之下,“无人”概念意外迎来2020年的第一缕曙光。 在人们被迫“宅在家”的日子里,无人车助力疫情的相关短视频在抖音悄然“走红”,画面上,一辆印有“京东物流”Logo的无人配送小车在武汉青山区吉林街上“来去自如”,穿过建设二路路口后,最终将物资顺利运达至武汉第九医院。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年度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口总数将为16亿,占世界人口的近17%。中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7亿,占我国总人口的三成半左右。此外,预计全球人均寿命将增加近8年,从2015年的68.6岁增加到2050年的76.2岁。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医疗保健方面的公共服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此,物联网等数字科技在医疗健康产业中的应用场景急剧增加。
防控疫情至今,全国多个省份通过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精确识别高危人群,大大提升了前期“找到人”的效率,但是记者近日在一线调查发现,在社区村镇等一线,“管住人”的防控末段靠的仍旧是“人海战术”“登记填表”。科技支撑“强干弱枝”的情况仍然存在。当前基层防控疫情压力很大,人力物力捉襟见肘,如何用科技支撑解放基层战斗力,既提升防控效率,又做好应对服务,是值得思考的一大课题。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一位神秘的“快递小哥”穿梭在武汉街头,最终顺利将医疗物资运送至武汉第九医院——这是武汉智能配送第一单。而完成这次配送的是一款L4自动驾驶技术水平的智能机器人。
2 月 16 日讯,据中汽协发布的 1 月汽车产销数据显示,1 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4.0 万辆和 4.4 万辆,同比分别下降 55.4%和 54.4%。 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预计完成 3.5 万辆和 3.9 万辆,同比分别下降 56.3%和 54.5%;新能源商用车产销预计均完成 0.5 万辆,同比分别下降 37.4%和 51.7%。
对疫情进行防控隔离、对重点区域实施隔离监控,是当前控制疫情扩散的关键举措。在社区重点区域和乡村重点地区安装防控监控摄像头是基层疫情防控有效措施。目前,众多企业为政府提供监控设备免费租用服务,进一步降低政府成本扩大监控范围,彰显在疫情防控中的责任担当。
燃料电池被不断提及,成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之一。
2020年这场战“疫”,我们看到不少新技术立了大功。大数据筛查、AI助力疫苗研发、5G网络技术确保通信等等,这些技术都将极大提升防疫情防控工作的效率。其中,“远程医疗”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其概念股更是受到追捧,例如和仁科技、海南海药、瑞康医药等均呈现大涨。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有一个公认的事实,那就是当车辆提供共享服务后,产品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您访问的页面无效!
回到首页